艺术家的幽默事 【87则】

艺术家的幽默事 【87则】

 
奇妙的建议

1848年那不勒斯的一家报纸刊登了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罗西尼(1792—1868年)答复一
位先生的提问的公开信。
那位先生的信是:“我有一个侄子是音乐家,他不知道怎样给他作的歌剧写序曲,您曾写过那么多歌剧序曲,是不是可以给出出主意?”
罗西尼在他的信中提出了七个建议,其中之一是:
“……我写《奥赛罗》的序曲时,是被剧院老板锁在那不勒斯的一家旅馆的小屋内,屋内有一大碗水煮面条,连根绿菜都没有。这个头最秃、心最狠的老板威胁说:‘如果不把序曲的最后一个音符写完,甭想活着出去。让您的侄子试试这个法子,不让他尝到鹅肝大馅饼的迷人的香味……’”
另一部好

一个十分自信的青年人夹着两大本乐谱,来找罗西尼。“指挥答应演奏我的两首交响乐中的一首,我想让您听一下哪一首好。”青年说着就坐在钢琴前弹给罗西尼听。罗西尼听了几小节以后,实在听不下去了,便走过去把乐谱合起来,拍着青年的肩膀说:“年轻人,不必弹了,我想,还是另一部好!”
脱帽和戴帽

一位意大利年轻作曲家,有一次请罗西尼听他演奏新作。罗西尼在听的时候,一连好几次把自己的帽子脱下戴上,戴上又脱下。
年轻作曲家演奏结束后,问他为什么这样脱帽戴帽的。
罗西尼回答说:“我有个习惯,每逢遇到老相识,总要脱帽招呼一下。”
音乐家和马车夫

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尼(1782—1840年)雇了一辆马车赴剧院演出,眼看就要迟到
了。他请车夫快点赶路。
“我要付给你多少钱?”帕格尼尼问道。
“10法郎。”
“你这是开玩笑吧?”
“我想不是,今天人们去听你用一根琴弦拉琴(指帕格尼尼演奏他创作的一些G弦上的技巧艰难深的乐曲),你可是每人收10法郎!”
“那好吧,”帕格尼尼说,“我付你10法郎,不过,你得用一个轮子把我载到剧院。”
提琴不喝茶

一位贵妇邀请帕格尼尼第二天到她家去喝茶。帕格尼尼接受了邀请。
贵妇很高兴,告别时,笑着对帕格尼尼补充说:“亲爱的艺术家,请你千万不要忘了,明天来的时候带上您的提琴!”“这是为什么呀?”帕格尼尼故作惊讶地说,“夫人,您是知道的,我的提琴从不喝茶。”
一块蛋糕

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和意大利音乐家、乐队指挥阿图尔·托斯卡尼尼(1867—1957
年)是一对老搭档。每年圣诞节贾科莫都要给他的朋友送一块蛋糕。有一年圣诞节前夕,贾科莫同阿图尔吵了一架,因此想取消送给他的蛋糕,但为时已晚,蛋糕已经送出了。
第二天,阿图尔收到贾科莫的电报:“蛋糕错送了。”他便随即复了份电报:“蛋糕错吃了。”
没有激情不行

托斯卡尼尼对一个水平很差的交响乐团大光其火。“我退休后要去开一个妓院,”音乐家突然说道,“你们知道什么是妓院吗?我要招揽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它将成为充满激情的斯卡拉歌剧院。你们所有的人都被阉割过,你们中任何一个人都休想进妓院的门。”
评剧妙语

在意大利作曲家M·路易吉·凯鲁比尼(1760—1842年)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督学时,有
一位学生写了一个歌剧打算上演。在试演该剧时,他邀请凯鲁比尼去观看,想看到权威的评价。
凯鲁比尼耐心地看完了一幕,又看了第二幕,但未作一句评论。年轻的作曲家看着他如此专心观剧而沉默不语,紧张得在凯鲁比尼的包厢里进进出出。最后,他再也无法掩饰自己的焦虑,问凯鲁比尼:“先生,您有什么话和我说吗?”凯鲁比尼抓住他的手,亲切地对他说:“我可怜的小伙子,我能说什么呢?我已经花了两个小时听着,但你对我什么也没说。”
衷心接受

奥地利维也纳的作曲家卡尔·米勒尔,有一天收到了一位富翁邀请他晚餐的请帖,上面这样写着:“我深信这将会是一个很快乐的晚上。我要我妻子唱歌,女儿用钢琴伴奏,所以请您无论如何驾临赏光。然后晚上9点正用餐。”
米勒卡在回条上这样写:“蒙您的邀请,衷心接受。那么我晚上9点一定到。”
在精神病院

大音乐家瓦格纳的学生、奥地利作曲家胡戈·沃尔夫(1860—1903年),37岁时精神
失常了,被送进一家精神病院。
但他还时不时地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
“那只钟有毛病吗?”作曲家指着医院餐厅里挂着的一只大钟,问服务员说。
“它走得很准。”服务员回答说。
沃尔夫又问:“那么,它来这儿干什么呢?”
惊愕交响乐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奥地利作曲家海顿(1732—1809年),由于在交响乐创
作上的杰出的成就,被人们誉为“交响乐之父”。海顿指挥乐队演出时,常有些故作风雅的贵族前来参加音乐会,可是他们根本不懂音乐,常在乐曲声中打瞌睡,海顿就特意创作了“惊愕交响乐”。开始,乐曲在极为柔和的声调中进行着,正当那些贵族们酣睡时,突然,乐队奏出惊雷闪电般的曲调,伴着大炮式的鼓声,顿时把睡梦中的贵族们吓醒,他们口张目瞪,睡意全失,乐曲也就此告终。
弹不了的曲子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1791年)是海顿的学生。有一次他和老师打赌,说他能
写一首曲子,老师准弹不了。
海顿自然不相信。莫扎特用了不到5分钟,就匆匆地把乐谱稿子写完,送到海顿的面前。
“这是什么呀?”海顿弹奏了一会儿后惊呼起来,“我的两只手分别弹向钢琴的两端
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突然出现在键盘的当中呢?这是任何人也弹不了的曲子。”
莫扎特微笑着在钢琴前坐下,当弹到那个音符的时候,他弯下身来,用鼻子弹出了那个音符。
少年请教

有个少年问莫扎特怎样写交响乐。
莫扎特回答道:“您写交响乐还太年轻,为什么不从写叙事曲开始呢?”少年反驳道:
“可是您开始写交响乐时才10岁呀?”
“对,”莫扎特回答道,“可那时候我没有问过谁交响乐该怎样写。”
戴着眼镜睡觉

莫扎特每晚睡觉总要戴上眼镜。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临睡还要戴眼镜呢?”
他回答说:“我常在梦中想起一些乐曲的旋律,如不戴眼镜,就什么音符都看不清,醒来自然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贝多芬的胸像

有一位钢琴家对作曲家雷格说:“最近我演奏的成绩步步提高,使我有能力购买一架新钢琴。我想在钢琴上再摆个音乐家的胸像,你说买莫扎特的好呢,还是贝多芬的好?”
雷格并不承认这位钢琴家的才能,当即回答:“我看还是买贝多芬的吧!他是聋子!”
赠送头发

一次,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1825—1899年)去美国演出,大为轰动。
他身材很高,仪表非凡,特别是他的弯曲长发,很引人注目。一位美国妇女想办法得到了一束斯特劳斯的长发,当作珍品保存起来。消息传开,人们纷纷向他索取头发,作为纪念,一时竟成了斯特劳斯的“头发热”。好心的斯特劳斯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因此有些人为他担心。斯特劳斯离开美国时,许多人前来送行。这时,只见他挥着帽子向人们告别,人们看到他的卷曲长发还好好地长在头上,只是他来美国时带来的一条长毛狗,变成了短毛狗。
音乐的慰藉

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1833—1897年)年轻时就受到李斯特和舒曼的关注和帮助。他
一生扑在音乐上,勤奋地工作。
但他出身贫穷,父母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为了帮助家庭,他把挣来的钱都拿了出来,但总是杯水车薪,无补于事。加之他父亲不善理财,花钱轻率,因此经常入不敷出。
有一次,勃拉姆斯离家外出,他对父亲说:“要是你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我觉得最好的慰藉是音乐。那时,请你翻翻我那本旧的《索尔钢琴练习曲》,也许你会消除烦恼的。”
父亲并不懂他话里的涵义,也没当回事。不过没几天,他手头就又拮据了。这时,他想起了儿子的话,便找来了那本曲簿,看能找到什么慰藉。谁知,翻开一看,里面竟夹着几张可救燃眉之急的钞票。
遗憾之事

勃拉姆斯和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斯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的作者,彼此很是倾慕、钦佩。有一次,他俩在维也纳相遇,斯特劳斯把签名册递给勃拉姆斯,请他留名。勃拉姆斯在空页上抄了几小节《蓝色的多瑙河》的乐曲,然后在下面写了一行字:遗憾的是,这并非勃拉姆斯的作品。
祥云缭绕天使

勃拉姆斯的乐曲很大一部分是以抒情的旋律见长,因此总能使年轻女士陶醉不已。
有一次,勃拉姆斯被一群女士团团围住,她们喋喋不休地问这问那,搞得他心烦意乱,几次想借故脱身,但就是突不出重围。
无可奈何的勃拉姆斯取出一支雪茄抽了起来。女士们受不了浓烈的烟味,就对他说:
“绅士是不该在女士面前抽烟的。”
勃拉姆斯一边继续吞云吐雾,一边悠然地说:“女士们,哪儿有天使,哪儿就一定祥云缭绕。”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著名的乐队指挥布鲁诺·瓦尔特(1876—1962年)到了美
国。他首次指挥纽约交响乐团时,发现第一大提琴手沃伦斯坦无论是彩排或正式演出时都有意不听指挥。
“您是一位志向非凡的人,沃伦斯坦先生,可您的抱负是什么呢?”瓦尔特没有当众责怪他,只是请他来个别交谈。指挥家的态度非常友好。
“成为一名指挥家。”大提琴手答道。
瓦尔特笑着说:“那么,当您成为乐队指挥时,我希望您永远不要让沃伦斯坦在您面前演奏。”
弹琴和补靴

库勒克是德国的大钢琴家,有一次被富翁白林克请去吃饭。白林克过去是个鞋匠。进餐完毕,主人要求客人弹支曲子,库勒克只好从命。
不久,音乐家也邀请白林克来吃饭。饭后,他捧出一双旧靴来。富翁感到很奇怪,库勒克说:“上次你请我,是为了听曲子;今天我请你,是为了补靴子。”
作曲家的塑像

西班牙小提琴家和作曲家萨拉萨蒂,听说有几位崇拜他的阔佬要为他立一座塑像。萨拉萨蒂向别人打听:“建这座塑像要花多少钱?”人们告诉他,大约要10000比塞塔。作曲家十分吃惊:“干脆我自己站在基座上好了,只要5000比塞塔就行。”
不必自寻烦恼

有一次,歌德和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年)并肩散步,过往的行人们不断地
向他们致意问好。次数一多,歌德就不耐烦这频频的还礼了,不免大发牢骚。
贝多芬笑着劝慰他说:“阁下,您用不着烦恼,也许他们是在向我致意呢。”
一套乐谱

贝多芬逝世后,恰鲁比尼成为欧洲的音乐巨子。
有一次,一位时髦派音乐家带了一套乐谱去见他,伪称那乐曲是大音乐家曼哈所写。但恰鲁比尼仔细审视一遍后,断然说道:“这决不是曼哈写的,实在太坏了!”
那位来访者又说:“那么,如果告诉你这是我写的,你会相信吗?”
恰鲁比尼笑笑说:“不,你还不能写得这样好呢!”
音乐家的简历

匈牙利著名音乐家李斯特(1811—1886年)到西欧去旅行。在一家高级饭店住宿。对
于这家饭店烦琐的登记手续,音乐家这样写下了自己的简历:
职业:音乐家
出生地:帕那萨斯
由何处来:由迷惑之中来
到何处去:到真实之国去
帕那萨斯是希腊神话中作为太阳神和文艺女神的圣地,李斯特和饭店的侍者开了一个小
小的玩笑。
停止演奏的理由

一次,钢琴之王李斯特到克里姆林宫演奏。他开始演奏了,沙皇还在谈着闲话。于是,
他停止了演奏。沙皇问他为什么不弹了。他谦卑而骄傲地欠身说:“陛下说话,小子理应缄
默。”
“无才”偏要高价

斯特拉芬斯基(1882—1971年)是一位出生于俄国的美国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
为美国人所熟知的乐曲。一次,有位电影制片人出价4000元邀请斯特拉芬斯基为好莱坞的一部电影配乐,被他当面拒绝,理由是钱太少了。
制片人争辩道,另有一位作曲家也以同样的价为一部新片谱了曲。
作曲家分辩说:“他有才呀!我没有才,干起来就要吃力得多。”
高龄的原因

马尔科姆·萨金特(1895—1967年),美国音乐指挥家和风琴手。他为古典音乐在年
轻听众心目中的复活尽了很大的努力。
在他70岁诞辰时,一个采访者问他:“您能活到70高龄,应该归功于什么?”
“嗯,”指挥家想了想说,“我认为必须归功于这一事实,那就是我一直没有死。”
一人买两票

美国钢琴家波奇,有一次,在密西根州的福林特城演奏时,他发现全场观众很少,还不到半数。他从心里感到很失望。
这时,只见他从容地走到舞台前面,对观众说:“你们福林特城的人一定很有钱,我看你们每个人买了两个座位的票,真阔呀!”
话刚落音,全场欢声雷动起来。
魔一般的心灵感应

为了集中注意力,同时感受到乐曲的微妙境界,当代著名指挥家卡拉扬和小提琴演奏家朱尔斯坦在指挥和演奏时,都有闭眼的习惯。
这两位天才的音乐家配合得非常默契,人们甚至认为指挥家和首席小提琴手几乎有着魔一般的心灵感应。他俩的第一次合作演出是在瑞士的卢塞恩。这次演出曾打动了无数观众。
后来,当人们问起朱尔斯坦为什么要闭眼时,他说:“我们彼此看不见更好,这并不会出错,音乐不需要眼睛,要的是彼此的心领神会。整个演出我只睁过一次眼睛,看见卡拉扬正闭着眼睛在指挥,我赶忙又闭上眼睛,生怕破坏了整个气氛。”
耶稣脸红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年),曾经在梵蒂冈教皇皇宫里绘
制壁画。他对此项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表现了极大的虔诚,他按自己对《圣经》的理解和想象,仔细地勾勒着每一个线条。经他手,一个个宗教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墙壁上。
有一天,两位红衣主教突然有兴致来观看拉斐尔作画。当时的拉斐尔正站在支架上,酸痛的手臂吃力地挥动着画笔。红衣主教看了一会儿,然后半开玩笑地批评拉斐尔,说他把壁画上的耶稣和圣保罗的脸都画得太红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拉斐尔停下画笔,背对着主教,用非常低沉的声音回答道:
“阁下,我是故意这么画的,因为圣主在天堂里看到教堂被你们这些人管辖而感到有些羞惭。”
怒砸雕像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多那太罗(1384—1466年)创作了浮雕《佛罗伦萨的圣
米凯莱》和青铜像《大卫》后,名声大振。威尼斯的绅士们委托他给雇佣兵队长达纳尔尼(即加塔梅拉塔)塑一座马的雕像,并一再催促他尽快完成。多那太罗对此很是恼火,他拿起锤子一锤把快要塑成的雕像的头砸个粉碎。绅士们拿起锤子对着他的脑袋,要用同样的方法报复他,多那太罗毫不畏惧,说:“我可以重塑加塔梅拉塔的头像。只要你们也能重塑我的头像,我倒很情愿让你们砸。”
逼真与失真

一位造访英国肖像画家戈弗雷·内勒(1646—1723年)的客人对内勒太太的一幅全身
肖像发表评论说,画像底部的一些爪痕大大破坏了肖像的效果。内勒告诉客人说,这是他妻子的一只小叭儿狗的功劳,这狗经常用爪子抓内勒太太的裙子,想要主人抱它。这使客人想起了佐克西斯的事:佐克西斯有一次在一幅小男孩的画像头上画了许多葡萄,葡萄十分逼真,以致鸟儿们都飞来啄食。内勒诋毁这一传说:“要是孩子也画得与葡萄一样逼真的话,
鸟就不敢来啄葡萄了。”
妙索报酬

有一次,英国画家、雕塑家威廉·霍格思(1697—1764年)受命为一个其貌不扬的贵
族画像。他坦率的写实笔调,使这个贵族看了很不满意,拒绝付款。霍格思据理力争,但没有结果。
霍格思由于缺钱用,最后还是给他的顾客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有一个专门展览野兽、畸形人和怪物的人,对这张画像很感兴趣,愿以高价收买。如果他3天之内收不到钱,他打算把这幅画像再润色一下,加上尾巴和其他器官,卖给那人去展览。
收到这封信后,那位贵族立即如数付了款,把画像拿回家烧了。
亚当和夏娃

英国大版画家、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年)一生制作了大量钢板插图,也创
作过不少高水平的诗歌。尽管生前未被重视,但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像许多艺术家一样,他对艺术世界迷恋得近乎痴醉,常常沉湎其中而忘记了现实。
有一次,布莱克和他的妻子凯瑟琳模仿弥尔顿《失乐园》中所描绘的情景,一丝不挂地坐在他们的花园里,忘情地朗诵着《失乐园》里的诗句。
正在这时,有客人来访,布莱克毫不窘迫地对客人喊道:
“请进!这儿只有亚当和夏娃。”
图案设计在哪里

巴黎广告公司招聘美术设计师,要求应聘者寄上3件得意的近作:1幅素描、1幅写生
和1幅图案设计。
几天后,公司收到大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的应聘书,但里面只有1幅素描和1
幅写生。怎么会缺一幅图案呢?大家纳闷起来。
就在这时,有人发现信封里面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我的图案设计是信封上的伪造邮票。”
倒过来试试看

有一天,一个初学绘画的人去拜访德国著名画家阿道夫·门采尔,向他诉苦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消一天功夫,可是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
阿道夫·门采尔听了说:“亲爱的,请倒过来试试,要是你能花一年功夫去画它,那么只用一天,就准能卖掉了。”

女士和鹅

门采尔长得又矮小又丑陋,当他发现有人嘲笑他的时候,他会怒不可遏。
有一次,门采尔正坐在饭馆里,进来了三个外国人,一位女士和两位先生,他们在旁边的一张桌子坐下。画家抬头一看,发现那位女士正向两个同伴耳语,而且后来那三个人打量了画家一番便格格地笑了起来。
门采尔的脸涨得通红,但他没有说什么,而是取出速写本,认真地画起画来了。他一边画着一边不时地望着女士的眼睛,致使那位女士有些慌乱。她觉得她刚才嘲笑过的邻座这个怪人正在给她画像,心里很不自在。
门采尔并没有让她的目光扰乱了自己,满不在乎地继续画他的画。突然,其中一个男的
朝他走来说:“先生,我不允许您画这位女士。”
“哎呀,这哪里是一位女士呢?”门采尔心安理得地说道,并且把速写本递给他看。只见那位先生道了声对不起,便回到同伴那里去了。原来门采尔画的是一只引颈高叫的肥鹅。
那个男人似乎不知道“鹅”在德语中可以作骂人的话,意为“蠢女人”。
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

18世纪西班牙杰出画家戈雅嫉恶如仇、爱憎分明。
有一次,国王查理四世把戈雅召去,对他说:“你是我国最好的画家,只有你才配给王室贵胄画像。今天找你来,是要你为我画一张全家像,画好了,我重重地奖赏你。”戈雅想了想,同意了。
这幅国王的全家像画好后,戈雅特地送给国王过目。国王一看,吃了一惊,因为他全家14人中很多人没有手——戈雅在像中只画了6只手。
国王怒冲冲地问他:“这些人的手呢?”
戈雅说:“我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
国王硬要他添上,他坚决不肯,因为他认为那些王子王孙都是白吃饭的人,只有嘴,没有手。
干坏事的双手

有一次,一个喜爱收藏艺术品的博士请戈雅画像。这个博士是个伪君子,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手狠心毒。他为了夺取一个朋友美貌的妻子,竟将这个朋友谋杀了。戈雅早知底细,仍然不动声色地给这个博士画了像。
博士一看,高兴得跳了起来。他对戈雅说:“我知道你是很难为人画手的,这次你竟把我的两只手都画上了,我真感荣幸!我要给你一大笔酬金。”
戈雅冷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把你两只手都画上吗!我是要让人们看出你是一个杀人的凶手,你的双手是干过极其卑鄙凶残的事的。”
博士仔细地看了看画上的自己的双手,果然隐隐带有血污,顿时气得脸青面黑。
真 实

西班牙绘画艺术大师P·毕加索(1881—1973年),早年用蓝色和淡红的色调画了许多
表现舞台生活和街道生活的作品,后来与乔治·布拉克合作,发展了立体派艺术——最有影响的现代绘画艺术之一。晚期主要从事现实主义人体画创作。
有一次,在巴黎,他和一位美国士兵谈起了绘画。士兵坦率地告诉毕加索,他不喜欢现代画,因为它们不真实。毕加索听后没说什么。
几分钟后,这位士兵拿出他女朋友的照片来给毕加索看。
毕加索拿在手里故作惊讶地说:“天啊,难道她就这么一点点大吗?”
杰 作

毕加索毕生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名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城
市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一位德军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
“不,”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这是你们的杰作!”
买不起自己的画

毕加索的绘画得到世人的公认,就在他有生之年,所作的画已被收藏家们以高价收买。
价格之高,令常人怯步,连作者本人也买不起了。
一天,一些好友来到法国南部毕加索家里做客时,他们发现墙上挂着的全是别人的作
品,自己的倒一幅也没有。
“为什么,巴勃罗?”有人问,“你不喜欢自己的画?”“不是,恰好相反,”画家
说:“我非常喜欢,不过太贵了,我买不起。”
也画冒牌货

毕加索出名以后,仿照他的画的人与日增多,一时弄得真假难辨。
一天,一个专门贩卖艺术品的商人见到了毕加索的壁画《和谐》,他对画面所表现的十分不解。为了充分了解毕加索的绘画风格,谨防上当,他专程带了另一幅签有毕加索名字的画来求教于毕加索。
商人开门见山地问毕加索:“为什么在您的壁画《和谐》
中,鱼在鸟笼里,鸟反而在鱼缸里呢?”
毕加索不加思索地答道:“在和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
这时,商人取出那幅画,想证实一下这幅是不是毕加索的真迹。毕加索向那幅画瞥了一眼,轻蔑地说道:“冒牌货!”
通过这次会面,商人似乎领悟了毕加索绘画的奥秘,于是,事隔不久,商人又兴冲冲地拿了一幅毕加索的画来找毕加索,问他这幅画是真是假。毕加索看也没看便答道:“冒牌货!”
“可是,先生,”商人急了,喊叫道,“这幅画可是您不久前亲笔画的,当时我在场!”
毕加索微笑着耸耸肩膀,说:“我自己有时也画冒牌货。”
艺术的前卫

毕加索漫长的一生都在不倦地、无畏地探索,因此有人称他是艺术的前卫。这做“前
卫”的甘苦,体验最深的莫过于毕加索自己了。他曾这样说过:“前卫受到的从后边来的攻击要比从前边来的多得多。”
然而,很多人不曾有心去体味他的甘苦。有一群崇拜新花样的艺术青年,一次去请教毕加索,问他按照立体派的原则画人的脚该画成圆的还是方的。毕加索以权威的口气回答说:
“自然里根本就没有脚!”
“出色的军事家”
关于毕加索的立体画还闹出一次笑话。那是1917年,斯特拉文斯基访问罗马和那不勒
斯。在这次旅行中,他结识了西班牙大画家毕加索。一经交谈,两人很快结为密友。临别时,毕加索特意为斯特拉文斯基画一幅他的肖像画,以作留念。
可是,就在斯特拉文斯基回瑞士时,海关人员检查行李,发现了皮箱里这张让他觉得很奇怪的文件。
“这上面画的是什么?”海关人员取出“文件”,用警觉的眼光盯着斯特拉文斯基。
“毕加索给我的肖像画。”斯特拉文斯基非常坦然又自豪地回答道。
“不可能。这是平面图。”
“对了!是我的脸的平面图。”
然而,无论斯特拉文斯基怎样解释、说明,认真负责的海关还是把画给没收了,认定这是某个战略工事的经过伪装的平面图。这件事传到毕加索耳里,毕加索笑着说:“这样看来,毕加索不仅仅是个糟糕的肖像画家,还是个出色的军事家。”
艺术品和人

美国油画家和版画家惠司勒(1834—1903年)口才极好,未成名前,他靠替人画肖像
为生。他画肖像时,从不故意把画画得美一些来取悦于人,而且常把别人的缺点不加修饰地画出来。
一次,他替人画完一幅肖像画后,那人把自己的像看了好久,然后很不高兴地问惠司
勒:“你说你能把这画称为艺术品吗?”
“你说你能把自己称为一个人吗?”惠司勒冷笑一声说。

死后的价格

一个自鸣得意的暴发户来到惠司勒的画室,想买一些画布置他的会客厅,以示高雅。他环顾挂满四壁的各种油画,问:
“这些画值多少美元?”
“400万,”惠司勒回答说。
“什么,400万!”暴发户大吃一惊。
“我死了以后的价格。”
吻 画

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1925年),美国人像画家,特别善于画富人和名人的像。
在一次晚宴上,萨金特发现自己身边坐着一位热情洋溢的女倾慕者。“哦,萨金特先
生,前两天我看到了您最近的一幅画,忍不住吻了画上的人,因为那人看上去太像您了。”
她动情地告诉萨金特。
“那么,它回吻了您吗?”画家笑着问。
“什么?它当然不会。”
“这么说,它一点儿也不像我。”萨金特得意地笑了起来。
凡·高的耳朵

休·特洛伊(1906—1964年)是一个不惜用恶作剧来招揽观众的美国艺术家。
1937年,现代艺术博馆在美国首次举办凡·高画展。特洛伊认为凡·高的绘画并不能
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来观看,而添一些耸人听闻的画家的私生活的内容倒更有吸引力。于是他剁碎牛肉做了一只人的耳朵,把它陈列在一只精制的天鹅绒的小盒子里,下面贴了一则说明:
1888年12月24日,凡·高割下这只耳朵,送给他的情妇,一个法国的妓女。
盒子一放进陈列厅,就立即招来了许许多多的观众。
马的即兴表演

德国演唱双栖明星昂扎曼恩(1753—1832年)在柏林剧院演出时,喜欢即兴发挥几
句,害得跟他搭档的演员无所适从。因此,导演让他不要再搞什么即兴创作。第二天夜场,当他骑在马上出台时,马竟然在台上撒起尿来,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你怎么忘了,”昂扎曼恩对马厉声喝道,“导演是不许我们即兴表演的。”
忘了台词以后

德国电影明星克洛普弗(1886—1950年)有一次在排演时忘了台词,于是停下来望着
提词员弗劳。但弗劳一直没有能给他提示,显然她没有注意到自己读到哪儿了。令人尴尬的寂静持续着。为了掩饰失误,克洛普弗对同台演戏的人说:“你能告诉我弗劳近来身体好吗?病了没有?”这位演员默然无语,只是耸耸肩。感到彻底绝望了的克洛普弗继续说:“我很久没有她的消息了。”
好大的胃口

欧内斯廷·舒曼—海因克(1861—1936年),德国女低音歌唱家,是瓦格纳歌角色的
优异扮演者。
她长得很胖,平时胃口极好,而她又毫不在乎别人给她冠以美食家桂冠。
一天,另一个胃口很大的贪食者恩里科·卡鲁索走进一家饭店,抬头看见舒曼—海因克正埋头进餐。正当她要吃一块硕大的牛排时,他走上去问道:“舒曼,你一定不会单独把那牛排吃下去吧?”
“不,不,当然不是单独吃,”歌唱家说完就咬了一口。卡鲁索以为还有他一份,还没等他坐下来,不料她接着说:“单独吃没意思,我要和着马铃薯一块吃。”
明星正面和背面

被称为“瑞典的夜莺”的歌剧女高音歌手珍妮·林德(1820—1887年)在美国演出
时,一批旅游者敲开了她的门。这位歌星问他们想干什么,其中一个人说,他们只想看她一眼。
“这是我的正面,”说着女歌星调转身子,“这是我的背面。好了,现在你们可以回家去说你们看到我了。”说完她就关上了门。
小异大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名演员让·加班(1904—1976年)到了纽约,一位记者问
他,法国人对他们的盟友英国持什么态度。
“我们赞成英国,又反对英国。”加班说,“那些赞成英国的人每天晚上在祈祷中都
说:‘亲爱的上帝啊,让那些勇敢的英国人快获胜吧!’而那些反对英国的人在祈祷中则说:‘亲爱的上帝,让那些丑恶的英国人快获胜吧。’”
“同行”

萨拉·贝因哈特(1844—1923年)是位很迷人的法国女演员,她的台下形象同台上形
象一样充满戏剧色彩。她大胆、泼辣、风流洒脱不拘小节。因而也常受到卫道士们的攻击。
在美国,就有一位教士咒骂贝因哈特是个“邪淫的小恶魔,从现代巴比伦派来腐蚀、污染新大陆的女魔。”
贝因哈特听说此事后,很温和地写了一张便条给那位教士,上面工整地写道:“亲爱的同行,不知您为什么要如此猛烈地攻击我?一个演员是不应该让另一个演员太难堪的。”
半价广告

自从贝因哈特写了那张便条后,她和全美国的教士便结下了不解的冤仇。教士们在讲坛上异口同声地把她诛为“巴比伦的娼妓”。他们的谩骂非但没有使好奇心浓厚的美国人不理睬贝因哈特,反而使他们对她的兴趣大增。
芝加哥圣公会的主教不满足于口骂,还印发了攻击贝因哈特的宣传品,措辞尖刻激烈。
得知此事,贝因哈特委托她的代理人在去芝加哥之前给主教寄去一封信和一张银行汇票。她在信上写道:“主教大人,我即将到贵市演出,按惯例,要在广告费上花400美元,可是现在您已替我做了一半广告,特汇寄200元,赠给贵教区。”
唯一令男人心跳的办法

贝因哈特晚年时极喜清静,多住在巴黎的一家高层公寓里,但崇拜者仍不断来访。
某天,有位年事已高的崇拜者来看望贝因哈特。他好不容易爬上了高楼,气喘吁吁地来到贝因哈特的住所,等他稍稍恢复一点体力后问道:“夫人,您为什么要住得这么高?”
“哦,亲爱的朋友,”贝因哈特乐滋滋地对他说,“这是我至今依然能使男人们的心砰然跳快的唯一办法。”
动情的老歌星

一天年逾古稀的法国歌星莫里斯·谢瓦利耶(1888—1972年)在后台和喜剧演员菲
尔·西尔弗聊天。恰在此时,一群漂亮的女演员叽叽喳喳地从他们身旁走过。谢瓦利耶看着她们,不禁发出慨叹:“唉,要是我再老20岁就好了!”
“你的意思是再年轻20岁吧?”西尔弗问道。
“不,要是我再老20岁,那么,这些年轻的姑娘就不会使我烦恼了。”谢瓦利耶动情
地说。
恰成正比

在一次茶会上,一位法国的将军问著名演员伊丽莎白·泰勒(1930年出生):“你知
道吗?法国妇女因为受你的影响,一年用于服饰和化妆品上的钱,比法国整个军事预算,还要多上一倍。”
“我一点也不觉得惊奇,将军。”泰勒回答说,“因为她们所战胜的,不也要超过整个法国军队的一倍吗?”
丑角双薪

有一次,一个很傲慢的观众在演出的幕间休息时,走到俄国著名的马戏丑角杜罗夫身边讥讽地问道:“丑角先生,观众对您非常欢迎吧?”
“还好。”
“是不是想在马戏班中受欢迎,丑角就必须具有一张愚蠢而丑怪的脸蛋呢?”
“确是如此,”杜罗夫说,“如果我能生一张您那样的脸蛋儿的话,我准能拿到双薪!”
无用的反对

理查·布林斯莱·谢立丹是18世纪后期英国最有成就的喜剧家。当他的第一部喜剧
《情敌》初次上演时,谢立丹应观众的要求谢幕。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在剧场顶层的楼座上喊道:“这个剧糟透了!”
谢立丹微笑地鞠躬说:“我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他一边耸耸肩,一边指着剧场里那些刚才为演出热烈叫好的观众,补充了一句说:“但是,我们两个人反对这么多观众,你难道认为能起什么作用吗?”
请再往后退

以演莎剧闻名的英国演员兼剧院经理赫伯特·特里(1853—1917年)在一次排练时,
觉得没有达到预计的效果。他叫一名年轻的男演员向后退几步,这位演员退了几步。但不一会儿特里又中止了排练:“请再后退一点。”这位演员又照办了,排练继续进行。特里第三次中止了排练,“还要向后退!”他命令道。
“再往后退,我就要退到后台去了。”这位演员抗议道。
“对,这就对了。”特里说。
第二流的评论

英国电影女明星布雷斯韦特(1873—1948年)以漂亮和演技出名。此外,她伶俐的口
齿也让人佩服。
一次,戏剧评论家詹姆斯·埃加特单独碰上了布雷斯韦特小姐,他想开个玩笑,便对她说:“亲爱的小姐,我有个想法已经搁在心里多年了,今天就对你坦诚直言吧。在我看来,你可以算作我们联合王国里第二个最漂亮的夫人。”
埃加特以为布雷斯韦特听了此话,一定会问他有幸荣登榜首的是哪一位了。出乎他的意料,布雷斯韦特静静地说:“谢谢你,埃加特先生。我在第二流最佳评论家这里,也就只希望听到这种评价了。”
烤酥饼的悬念

以导演惊险恐布片出名的英国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889—1980年)认真地在
看妻子做蛋奶酥饼。她一把酥饼放进炉子,他的两眼就直愣愣地盯着炉膛门。
“那里面在干什么呢?”每隔几分钟他就这样问一下,嗓门压得很低,好像害怕蛋奶酥饼听见会发怒似的。
酥饼香味扑鼻的时候,希区柯克太太打开炉膛门,取出一块香甜可口的烤熟了的酥饼,而希区柯克却紧张得浑身精疲力竭。
“下次做酥饼时一定得有个装着玻璃门的炉子,好看清里面发生的一切。”惊险片导演气喘吁吁地说,“我实在受不了这个悬念。”
补袜子意味着什么

英国喜剧演员爱德华·舒特(1728—1776年)的妻子洗衣服时,发现丈夫的袜子已破
了个不小的洞,她就责备他为什么不早点说,搞得现在小洞不补,大洞难补。
不料舒特回答说:“我宁愿脚上有20个洞而不补上一个。一个洞无非表明某天出了点
意外,而织补一次则会意味着贫穷即将到来。”
最后的“谢幕”

莫里斯·巴里穆尔(1847—1905年)出生于英国,1875年移居美国,并走上舞台,成
为很受观众欣赏的演员。他一生中谢幕的次数不可胜数,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谢幕”却不是在舞台上。
1905年巴里穆尔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在他的葬礼上,正当人们把他的棺材吊放进墓
穴时,吊棺材的绳子突然扭了一下,棺材斜卡在墓穴沿上。然而,当再次往下放时,绳子又扭了一下,人们不得不再一次把棺材吊起来。
见此情景,巴里穆尔的儿子莱昂纳尔用臂肘碰碰站在一旁的兄弟约翰,悄悄地说:“多像父亲呵,一次又一次地谢幕。”
人比狗穷

英国喜剧大师卓别林(1889—1977年),曾编导一部喜剧影片,内容是西方国家想要
打通宇宙间的道路,决定买一只狗发射到其它星体上去试验。卓别林扮演的主人公听到了这个消息后,连忙跑去要求说:“我愿意代替狗去试验。”
别人问他的理由是什么?
他说:“因为我比狗更便宜,同时我比狗还穷呀!”
第一卓别林

卓别林以他的讽刺喜剧艺术名震影坛。模仿他的人也多起来了。某公司特别举办了一次比赛,看看谁最像卓别林,并请了一些研究卓别林的专家担任裁判。
卓别林听到这个消息,也赶来参加比赛。但是评判结果,他却屈居第二。
发奖的那一天,公司邀请真卓别林前来讲话。卓别林回信说:“世界上只有一个卓别
林,那就是我。为难的是,应该尊重评论家的意见,我既被评为第二名,还是请第一卓别林讲话吧。”
等出名以后

一个初出茅庐的作家请卓别林看他写的一个电影脚本,他问意见如何。卓别林仔细翻阅过他的剧作后,摇了摇头说:“等你和我一样出名的时候你才能写这样的东西,而现在,你要写得特别好才行。”
拍苍蝇

在一次会议中,卓别林一直在用手拍着围绕他头部飞来飞去的苍蝇。后来,他找到一把苍蝇拍,拍了几次,都没有拍着。最后,一只苍蝇停留在他的面前,卓别林拿起拍子,准备狠狠地一击。突然,他不拍了,眼睛盯住那只苍蝇。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打死这只苍蝇呀?”
他耸耸肩膀说:“它不是刚才侵犯我的那只苍蝇!”
第一枚勋章

1921年10月,卓别林来到巴黎,受到了巴黎人民空前的欢迎。法国政府鉴于他在世界
艺术领域的巨大贡献,决定给他授勋。
授勋前,一位美国记者向卓别林透露说:法国政府在捉弄你,那勋章是他们授予学校教师的,你领这个不够光荣,你应该领那有红色缓带的荣誉军团勋章。
卓别林笑着答道:“不,先生,您错了。教师是全人类都尊敬的人,我能得到学校教师的光荣,这将是我一生中的最大快乐。”
卓别林高兴地接受了法国政府颁给他的教师勋章。给他授勋的证书上写着:“查尔
斯·卓别林,戏剧家、民众教育学士。……”这块勋章,也是卓别林一生中第一次接受的勋章。
爱因斯坦和卓别林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推崇卓别林的电影。一次,他在给卓别林的一封信中写道:
“你的电影《摩登时代》,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看懂。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伟人。爱因斯坦。”
卓别林在回信中写道:“我更加钦佩你。你的相对论世界上没有人能弄懂,但是你已经成为一个伟人。卓别林。”
立遗嘱

A·鲁宾斯坦(1886—1982年),出生于波兰,后加入美国国籍,他以擅长演奏肖邦的
作品而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不管是在音乐上,还是生活中,他都过得洒脱。他极有语言天才。他的一位朋友回忆起一次和鲁宾斯坦共进午餐的事:
我们在餐厅里等他。正当我们有点着急的时候,他走进来了。他迈着轻快矫健的步伐,看上去简直使他年轻了30岁。
他坐下来,用意大利语要了饮料(鲁宾斯坦从精通的8门语言中选一种语言,就像一个普通人选一根领带一样容易)。然后他向我们道歉:“对不起,我来迟了。我在律师那儿立了份遗嘱,足足花了2个小时。这种事讨厌极了,要算帐,要计划,还要一个个分好。最后怎么样呢?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坐在钢琴前行吗”
一天,在某地的剧院里举办鲁宾斯坦独奏音乐会。
音乐会开始前,鲁宾斯坦站在音乐厅的大厅里,看着一大批观众涌进来听他的音乐演奏。包厢的服务人员不认识他就是演奏家,还以为他是个买不到票的观众,就关切地提醒他说:“真对不起,先生,今天已没有位置了。”
鲁宾斯坦温和地说:“那我坐在钢琴前行吗?”
胸罩送给盯梢者

在一次电影招待会后,美国喜剧女影星霍莉迪(1922—1965年)发现自己被一个好色
的制片商盯梢了好长时间,最后,她从容不迫地从内衣里抽出胸罩,转身把它递给那个被震惊了的盯梢者:“喂,给你,我想这是你想要的东西吧!”
机智地回避

美国影歌双栖女明星卡罗尔·钱宁(1921年出生)早年在夜总会卖过唱。作为表演节
目的一项内容,有时候卡罗尔小姐即兴回答一些听众提出的有关她的私生活的问题。
有一次,一位男士问她:“你记得使你十分窘迫的时候吗?”
“是的,记得。”卡罗尔回答道:“下一个问题呢?”
计程付钱

一天,美国女喜剧演员卡罗尔·伯内特(1934年生)乘出租车外出,到达目的地后,
当她跨出出租汽车时,大衣后摆不小心给车门勾住了。司机没有察觉,踩动油门,汽车徐徐前行,伯内特不得不跟着跑了几步。
一位行人见此情景,赶忙拦住了车。司机帮伯内特松下衣服,关切地问道:“没出事
吧?”
“还好,”伯内特气喘吁吁地说,“可是,我还要再付你多少车费呢?”
智惩浪荡子

意大利作家邓南遮(1863—1938年)是个猎取女性的高手。一次,他见到女演员、舞
蹈家邓肯(1878—1927年),便又想施展他的惯用伎俩。他先是拼命地恭维、吹捧邓肯,之后,他以为得手了,就说:“我半夜里来。”邓肯微笑着点点头。
邓南遮走后,邓肯开始忙碌起来。她在房间里放满了丧礼用的白花,点上许多白色的蜡烛,还准备了肖邦作的送葬曲。
邓南遮果然兴冲冲地来了。一身银装素裹的邓肯将他推到一把椅子上坐下,在他身上撒满白花。然后,她叫琴师吹起送葬曲,她自己则翩翩起舞,并且一边跳舞,一边吹熄屋子时的蜡烛,只留下邓南遮身边的两支。屋子里昏暗摇曳的灯影,在白花中闪着幽光,伴之以凄清的哀乐,使邓南遮毛发直竖,以为已经到了地狱。当邓肯舞到他面前,又吹灭了一支蜡烛,正要吹灭第二支时,邓南遮恐怖得叫出声来,从椅子上跳起来,夺门而去。
奇妙的贺辞

埃迪·坎托(1892—1964年)是一位受人欢迎的美国喜剧演员。他的合作人、制片家
欧文·撒尔贝格是他的好朋友。
一天,他听说撒尔贝格生了个儿子,便赶忙发了一封贺电,电文写道:“祝贺你的最新产品问世,它在被剪辑以后肯定会更好看。”
“只是让我跟他睡觉”

一天,美国喜剧演员格劳乔·马克斯(1895—1977年)穿着老式的破烂衣服在加利福
尼亚自己的花园里干活。一位贵妇人看见他,停下脚步,想知道是否可以叫这位园丁到她家去干活。
“园丁,”她招呼道,“这家主妇付给你多少报酬?”“噢,我不收钱。”格劳乔闻声抬起头回答说,“这家主妇只是让我跟她睡觉。”
一半悬在桌外的酒杯

有一位女演员对美国著名女演员班克黑德(1903—1968年)大出风头很不服气。一
天,她对别人说:“班克黑德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任何时候我都可在台上抢她的戏!”
班克黑德听后不屑地说:“没什么,我甚至在台外也可抢她的戏!”不久的一次演出就证实了她的能力。
那次的演出有这样一幕:那位夸过海口的女演员担任主角,演一个全神贯注打电话的角色,而班克黑德扮的是一个一闪而过的角色——因受不了那无聊的闲扯,搁下正喝着的一杯香槟酒悄然退场。事就出在杯子上:她好像随便地将酒杯搁在桌子的边缘,一半在桌面上,一半悬在桌外。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酒杯上了,紧张得连气都不敢喘,生怕它掉下来。这样,主角的戏就很少有人注意了。
事后,那位女演员才发现杯底粘了块胶布让酒杯能悬固在桌沿上。
“礼”尚往来

克妮莉亚·奥蒂斯·斯金纳(1901—1979年),美国影星和作家,出演过多部名剧,
广泛受到欢迎。她与萧伯纳的口舌之争让人难忘。
那还是在她年轻的时候,斯金纳出演萧伯纳戏剧《康蒂姐》的主角,她早有名声,在这次演出中更是登峰造极。演出结束后,萧伯纳拍来了电报:“最好的,最伟大的。”
女演员以为是对她的嘉奖,便很快回电说:“这么高的荣誉实在过奖了。”
没两天,萧伯纳又拍来了电报:“我指的是剧本。”
斯金纳小姐也迅速地回电说:“我指的也是那本东西。”
爱情与牛排

美国影星盖博因为参加摄电影《飘》而名噪一时。有一次,他在谈到自己的演技时说:“当我第一次拍摄爱情镜头时,导演命令我表演出情人热恋时那种强烈的渴望之情,我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进入角色。这时导演启发我:‘在你的生活中你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在你脑中竭力想象它吧!’这时,我饥饿万分,于是就在脑海中想象一块鲜嫩、美味扑鼻的牛排。这种办法还真灵咧!由此,我竟意外地成功了。从那以后,我就一直这么做。”
已出毛病

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影星卜合到越南前线劳军演出。他的搭档问他:“你经常拿总
统、议员、州长和其他大人物开玩笑,怎么从没出过毛病?”
“没有出过毛病?”卜合反问,“你想我怎么会一再到越南来的?”
旋 转

著名芭蕾舞蹈家鲁道夫·纳雷耶芜在舞台上的旋转真是美妙极了。
他于1938年3月生于一列开往海参崴的火车里,他的当兵的爸爸所在的部队那时正好
驻扎在那里。
1964年10月,纳雷耶芜和著名芭蕾舞女演员马戈特·方廷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国立歌
剧院演出了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由于他俩的精湛表演,博得了台下观众们的热烈掌声。为此,他俩不得不谢幕多达89次!当人们问起他为什么旋转得那么漂亮时,他说:“因为我出生在火车上,从小就感受到车轮的转动。”
四封断头信

科学家戴辛有次交给著名影星凯瑟琳·赫本一个剧本。赫本看后便坐下来写信:“亲爱的戴辛先生,承你送给我这样一部动人的剧本,我非常感谢。剧本很有趣,只是……”
写到这里她停了下来,不喜欢信里的虚伪口吻,于是另外铺开一张纸再写:“亲爱的戴辛先生,我用心看了好几次,还是不明白这个乱糟糟的剧本说些什么……”她再次停笔,从头再写:“戴辛先生,我从没见过这样无聊而又令人丧气的剧本……”
不行,她认为说得太过火了,又改写为:“亲爱的戴辛先生,承蒙眷顾,不胜感谢,可惜工作过忙,无暇抽身……”还是不行,为什么要扯谎呢?
后来她和朋友谈起这件事情,朋友问她最后怎样决定。她说:“我把四封信装进一个信封,统统寄给他了。”

 

  • 艺术家的幽默事 【87则】已关闭评论
  • 4,239 views
    A+
发布日期:2012年03月13日  所属分类:名人笑话
标签: